我們常常說SCI論文是具有高“含金量”的論文,很多科研人在評判一篇文章時也常會說“含金量”這個詞。但是含金量并不是一個具體量化的指標,究竟什么樣的文章具有高含金量,什么樣的文章含金量較低,到底該如何評判?今天,我就為大家簡要梳理一下。
看論文
期刊有所分級,相對應的作者本期刊所收錄的文章也會有對應的6大分級:分別是T類、A類、B類、C類、D類、E類。類別不同,論文的屬性不同。有的類別代表重要的刊物論文,有的類別代表內部刊物論文,因此有的期刊可以用來評職稱,而內部刊物或不符合要求的類別,評職稱是不能用的。以下是各種類別的詳細界定:
第一級-T類
特種刊物論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兩本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第二級-A類
權威核心刊物論文,指被國際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檢索系統所收錄的論文(以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檢索為準),或同一學科在國內具有權威影響的中文核心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論文不含報道性綜述、摘要、消息等。
第三級-B類
重要核心刊物論文,指在國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論文(見《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或在國內同一學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第四級-C類
一般核心刊物論文,指《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大圖書館2004版》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第五級-D類
一般公開刊物論文,指在國內公開發行的刊物上(有期刊號“CN”“ISSN” ,有郵發代號)發表的論文。
第六級-E類
受限公開刊物論文,指在國內公開發行的但受發行限制的刊物上(僅有期刊號、無郵發代號)發表的論文。
看作者
論文多名作者署名分先后順序,位置不同含金量不同,起到的作用就不同。通常情況下,我們是按照作者貢獻來對作者進行排序的,也就是說第一作者排在第一位,貢獻稍少一些的排在第二位,以此類推。所以排在第二位的也叫做第二作者,第三位就叫第三作者等等。
多名作者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備受關注,尤其是第一作者,往往是首選甚至是必選。
另外,很多文章中作者的名字后面還有個上標的數字。這些數字是代指作者的單位。作者后上標數字是幾,那就是對應數字幾的單位;如果有多個對應單位的話,就會有多個數字。通常情況下,單位順序默認從第一作者的單位開始計數,按照作者順序依次向后。這也是很多單位在申報項目和評獎評優時要求,“XX單位必須要在第一單位才可以申報”的原因。
看質量
科研論文就是科研成果的體現,是以研究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產生新知識的表達形式。論文的實質結論,要有真知灼見,沒有以實實在在的研究為前提,是不會有高質量論文出現的。從目前投稿情況看,有50%的稿件不是論文,而只是一般的經驗和體會。因此,論文必須以研究為前提,必須找到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產生新知識,提出新觀點,有創造性和學術性,才是真正具有含金量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