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進展》(月刊)創刊于1986年,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住處中心聯合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性刊物。獲獎情況:國家“雙效”期刊;甘肅社優秀期刊;中國數字化優秀期刊.
《地球科學進展》本刊主要評述國內外地球科學研究進展,介紹全球變化研究、可持續發展等綜合性跨學科重大研究領域發展態勢,報道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最新信息,推動高新技術在地球科學中的應用,報道國家地球科學科技攻關項目、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研究內容、進展與重要成選題意向,宣傳地球科學基礎研究項目管理工作經驗等。
1來稿要求和投稿注意事項
(1)來稿應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尤其是綜述性稿件應注意時效性,而且應具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前瞻性,不發表科普作品、實驗和讀書報告等類文章。
(2)來稿涉及國家保密問題的應提供作者單位的保密審查證明材料,圖件涉及國界的應采用國家正式出版的最新地理底圖繪制。自繪的中國地圖切勿漏繪臺灣和南海諸島。
(3)來稿要求論點明確、主題突出、數據資料可靠,文獻精煉,全文所占版面字數應控制在8000~10000字以內。引用他人文獻、資料、數據必須列出參考文獻(公開出版物),內部資料、數據作腳注處理。
(4)摘要應反映論文的核心內容,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研究目的、論點、方法、結論,具有自含性和獨立性。英文摘要應寫成報道/指示性文摘,力求反映出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核心內容,大約占A4紙的2/3版面。
(5)文中計量單位應采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并用單位符號表示,廢止的計量單位請換算成法定計量單位。
(6)文中的圖表應具有自明性,附圖力求簡明清晰,圖中文字、符號、縱橫坐標及單位必須標注清楚,并與正文一致。圖表應置于文章相應出現的位置,并給出圖、表題對應的中、英文名稱。
(7)如系基金資助項目,請在首頁腳注標注,并注明項目類別、名稱和編號。
(8)來稿須提供作者的個人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職稱、主要從事的研究工作及電子信箱、電話等聯系方式。
(9)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家有關標準,文內各級標題及題號一律頂格書寫,題號分級采用1;1.1;1.1.1;2;2.1等標著形式,一般標題層次為3級,最多不超過4級。
(10)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有關規定,本刊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參考文獻只列最主要的(未公開發表的請勿引用,非引用不可的請用腳注標注),并按文章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碼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放在引用文獻處的右上角。為了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文中引用的文獻、數據、圖表均應標明出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1999年1月12日印發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的有關要求,并依據本刊的實際情況,本刊文后參考文獻按以下著錄格式著錄:
參考文獻類型及其標識代碼根據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的規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它們是:普通圖書[M];會議錄[C];匯編[G];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其他[Z]。
聯機網上數據庫(databaseonline)[DB/OL];磁帶[DB/MT];光盤圖書[M/CD];網上期刊[J/OL];網上電子公告[EB/OL];網上圖書[M/OL]。
外國人名姓在前、名在后,名縮寫;中文文獻應譯出相應的英文,英文前中文后。
(11)科技術語和名詞應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如系作者自譯的新名詞,第一次使用時請注出原文。外國人名和地名,除已常用者外請注原文。
2來稿約定
(1)來稿請勿一稿多投,稿件自收到之日起3個月內決定刊用與否,稿件決定錄用后收取相應的發表費,并酌致稿酬(特約稿件免收發表費、審稿費);并贈送《地球科學進展》樣刊若干份,同時附送抽印本20份。
(2)文責自負,編輯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實質性內容的修改須征得作者同意,不同意刪改者請注明。
(3)本刊不收手寫稿,打印稿一般不退還作者,請作者自留底稿。
(4)《地球科學進展》除印刷版外,同時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ChinaInfo)系統科技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臺灣中文電子期刊服務——思博網(CEPS),請作者周知。本刊所付稿酬包括刊物上網服務報酬。
(5)如系多作者署名文章,請稿件各署名作者另紙簽字確認。
特別說明:以上雜志信息是地球科學進展雜志社官方的基礎信息,本站僅協助已授權的雜志社進行在線雜志訂閱,非地球科學進展雜志社官網,直投的朋友請聯系地球科學進展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