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漠》(雙月刊)1981年創刊,辦刊宗旨:本刊是以沙漠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側重報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在沙漠科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沙漠學及相鄰學科研究的前沿理論;注重區域性和綜合性、可持續發展研究,關注資源研究與全球變化等重大課題在沙漠學科上有創新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學說;促進沙漠科學研究和整治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及國內外學術水平的交流。
《中國沙漠》的學科定位:研究干旱區陸地表層系統的格局過程及關系為目標,以西部干旱特殊環境為背景,開展以沙漠與沙漠化、沙漠環境、防沙工程、干旱區天氣與氣候、干旱區水土資源、干旱區脆弱生態與農業為主要領域的科學研究,為干旱區國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生態工程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和關鍵技術,為西部大開發的國家目標服務。主要刊登內容:研究論文、研究綜述、研究簡報和實驗技術等。讀者對象:從事防沙治沙,環境保護,地質地埋學,生態學,農、林、牧,交通學等有關專業的廣大研究人員和大專院校的師生以及沙漠地區建設的廣大干部。
1、撰稿人應在寫稿前廣泛查閱沙漠學科有關資料,了解研究動態,以保證論文水平的提高或具有開拓與創新的方法與理論。來稿文責自負,要求在參考文獻中列出所有被引用并已公開出版發行的文獻。文章要求主題明確,論據充分,層次清楚,文字精煉,數據可靠(觀測、實驗、統計數據要包括新近的)。
2、論文(包括圖表,參考文獻和中、英文摘要)以不超過10000字為宜,論文題目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中,英文摘要以300字左右為宜(內容主要包括論點、論據及結論),摘要下列關鍵詞3~5個。
3、凡屬國家、省部級以上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重點攻關項目的研究論文,請在首頁腳注中注明基金名稱和編號。
4、文稿中一律使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并用標準符號表示,如,“m”、“t”、“hm2”,等。各種專業術語一律按已頒布的標準使用,同一名詞術語、計量單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統一。
5、表格采用三線表(在Word軟件中選:表格插入表格自動套用格式簡明1)。表格標題為中英對照,位于表格上居中。
6、插圖一般不超過5幅,凡涉及國界線的圖件,請按地圖出版社最新標準底圖繪制,有審圖證明的亦可。插圖標題為中英對照,位于插圖下居中。
7、稿中外文字母、符號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標,請在第一次出現時用鉛筆批注。
8、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有關國家標準,文內各級標題及題號一律頂格書寫,題號分級采用1,1.1,1.1.1;2,2.1,2.1.1等形式,一般標題層次為3級,最多不超過4級。
參考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文獻作者只列前3名,超過者后加“等”(etal)。外國作者姓列名前,名縮寫,且不加縮寫點。最好多引用本刊近2年來發表的相關論文。
(1)專著[M]、論文集[C]、學位論文[D]、報告[R]
示例:朱震達,吳正,劉恕,等.中國沙漠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46-55.
(2)期刊文章[J]
示例:董光榮,金炯,李保生,等.科爾沁沙地沙漠化的幾個問題[J].中國沙漠,1994,14(1):1-9.
(3)論文集中析出文獻[A]
示例:劉書潤.鄂爾多斯高原植物區系與植物資源[A].李博.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72-77.
(4)報紙文章[N]
示例:王志寶.防治荒漠化科技加法治[N].科學時報,19990621(1).
9、來稿發表與否,由本刊編委會最后審定。本刊印刷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光盤版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網絡版由“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資源系統(ChinaInfo)數字化期刊群”出版。來稿一經采用,將以3種出版形式刊載,如作者不同意所著文章入光盤版和網絡版,請在來稿時聲明。3個月內請勿一稿多投。稿件若不被采用,本刊將通知作者。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依照《著作權法》規定,本刊可對來稿作部分刪改,不同意者請注明。
10、請接到本刊用稿通知后寄論文的軟盤來。文稿可用Word文件(同時包括.doc和.txt兩種類型文件),最好為方正編輯排版文件。文件名用第一作者姓名。推薦2~3名審稿專家(注明通訊地址和郵編)。
11、來稿在第一頁腳注位置寫明第一作者簡介。如:董光榮(1936—),男(漢族),江蘇宜興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風沙地貌與沙區第四紀地質研究工作。
特別說明:以上雜志信息是中國沙漠雜志社官方的基礎信息,本站僅協助已授權的雜志社進行在線雜志訂閱,非中國沙漠雜志社官網,直投的朋友請聯系中國沙漠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