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雙月刊)創刊于1986年,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被評為湖南省首屆“十佳”科技期。是迄今雜交水稻領域內唯一對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技術刊物,以“促進雜交水稻的開拓研究與開發研究,使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動雜交水稻科研和生產的不斷發展,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宗旨,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側重于提高”的辦刊方針。
《雜交水稻》本刊載內容涉及到雜交水稻研究與開發應用的全部環節,融學術性、技術性、普及性和信息性于一體,先后辟有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繁殖制種、栽培技術、基礎理論、新組合、譯文、簡報、簡訊、國外動態、米質、學術爭鳴、特別報道等欄目。國內已發行到全國有水稻種植的各省(市、區),國外已發行到美國、印度、越南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讀者對象為農業科技人員、農業院校師生、農業生產和管理人員和知識農民等。
1來稿要求
1.1“專題與綜述”主要報道雜交水稻相關專業領域的最新進展或專題論述。要求作者是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具有多年的研究經驗,熟悉該專業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前沿動態,并對其發展前景具有獨到的見解。論文內容必須是對某專業領域最新進展的歸納總結,要求包含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觀點,而不是他人研究成果或數據資料的簡單堆砌。
1.2“選育選配”主要報道育種理論與技術、親本選育及組合選配等方面的論文。育種理論與技術方面的論文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行性強,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親本和組合的選育論文要求包括選育背景(目的、意義)、選育過程、特征特性、適應范圍、繁殖技術(親本)或栽培、制種技術(組合)等內容。
1.3“繁殖制種”主要報道親本的提純繁殖和新組合的制種技術總結及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的試驗研究與應用。技術總結要求以大面積生產實踐為基礎,歸納總結出實用具體的配套技術措施,主要包括親本或組合基本介紹、繁殖或制種表現(生產年度、季節、地點、面積、產量、質量等)、具體技術措施等內容。
1.4“栽培技術”主要報道新組合的試種示范表現和配套栽培技術總結、栽培技術試驗研究及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技術總結要求以生產實踐為基礎,總結相應的配套栽培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組合的基本情況、試種示范表現(生產年度、季節、地點、面積、產量等)、具體技術措施等內容。
1.5“新組合”主要報道近3年內通過審定的雜交水稻新組合。文章內容要求包括選育過程、適宜推廣區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和制種技術要點等。
1.6“基礎理論”主要報道雜交水稻各領域的原創性研究論文,如生理生態、遺傳研究、分子標記和轉基因等生物技術的研究應用等。要求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實用性和較高的學術價值,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貼近生產實踐。
1.7“國外動態”主要報道中國雜交水稻在國外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情況以及國外雜交水稻的發展和研究進展等。
1.8“簡訊”主要報道雜交水稻及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活動、重大成果信息及其它重要信息等。在“選育選配”、“新組合”、“繁殖制種”、“栽培技術”等欄目中,報道的親本要求具有實用價值,所配組合已通過或即將通過省級以上品種審定;不育系要求通過省級以上鑒定或審定;雜交稻新組合要求通過省級以上品種審定。另外,文中“稻米品質”測定數據必須注明送檢單位、檢測單位及樣品產地、年份和季節;“病蟲抗性”鑒定結果必須注明鑒定單位、年份和地點。
2撰稿規范
2.1篇幅專題綜述及研究論文字數一般不超過8000字,控制在5個版以下;技術總結和新組合不超過2個版,文字在4000字以內;簡訊不超過1個版,在2000字以內。
2.2書寫格式a)“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基礎理論”、“國外動態”等欄目論文及其它研究論文:中文題名—中文作者及單位全稱(含城市或縣名和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英文題名、作者及單位(含城市或縣名和郵編)—英文摘要(Abstract)和關鍵詞(Keywords)。b)“繁殖制種”、“栽培技術”和“新組合”等欄目文章:中文題名—英文題名—中文作者及單位全稱(含城市或縣名和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c)“簡訊”欄目文章:中文題名—英文題名—正文—中文作者單位全稱、作者姓名。
2.3中文摘要和關鍵詞中文摘要要求對文章涉及的主題范圍,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結論進行簡要的陳述,一般控制在150字以內。關鍵詞為反映文章主題內容的詞匯和術語,一般為3~8個。
2.4英文摘要和關鍵詞英文摘要(Abstract)要求對文章的研究目的、范圍、材料、方法和重要結果進行概括性陳述,通過摘要,應能使讀者獲得文中必要的信息,要求在300words以內。關鍵詞(Keywords)為中文關鍵詞的對應英譯文。
2.5文內標題采用頂格書寫,分級層次采用1,1.1,1.1.1,2,2.1,2.1.1……方式表示。
2.6圖和表力求精練,凡文字能較簡單地說明的問題,盡量不用圖和表。表格設計應合理,采用三線表形式,表欄間不用豎線隔開,表格不宜過大,欄目總數應不多于15個。圖要求清晰繪制,比例要協調。“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基礎理論”、“國外動態”欄目論文的圖、表中題目以及其它凡有中文文字出現的地方,均須有中、英文對照。為便于電腦制圖,請附上作圖的原始數據。
2.7計量單位采用我國法定計量單位。
2.8參考文獻如文中引用他人已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中的數據或觀點,必須列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僅列實際引用者,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勿列入參考文獻,必要時可在文中加注說明作者、文題和來源。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文中引用處依出現的先后以阿拉伯數字排序,并用方括號標注。已被接受但未出版的作品可列入參考文獻,但應在刊名后括號中注明“印刷中”。文末參考文獻排列順序及書寫格式(含標點符號)
3注意事項
3.1文稿著作權。除《著作權法》另有規定者外,屬于作者,文責由作者自負。作者應限于參加論文有關工作并能對文稿內容負責者,具體署名人數和順序由作者自定,但須征得所有作者同意。要求論文相關成果所屬單位與責任作者(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所在單位保持一致,如兩者不一致,則須成果所屬單位簽字同意發表并加蓋公章。
3.2本刊堅決反對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本刊已授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利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對本刊發表的文章進行全面檢測,對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抄襲、一稿多投、不當署名、偽造、篡改等)的文章將進行刪除、并通知作者單位等嚴肅處理。因此,本刊要求來稿必須為作者的原始創新作品,文中的試驗數據必須客觀真實,不得隨意偽造、篡改,且全文用自己的語言撰寫,不要簡單復制已發表文獻(包括作者自己發表的作品)中的句子或段落,不存在任何抄襲行為;引用已公開發表的文獻中的數據或觀點時要注意合理引用,不要將他人作品整句整段原文照搬,并且必須列出參考文獻。
3.3本刊已入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加入“中國知網”、入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以及“臺灣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來稿一經刊登,將同時進入因特網或制作成光盤提供信息服務。如不同意文章入編光盤和上網,務請在投稿時聲明,本刊將作適當處理。本刊將按每千字20元左右的標準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并贈當期雜志2冊。此外,本刊將根據擬發表論文的版面占用情況收取一定的發表費。
3.4來稿請自留底稿,無論刊登與否,恕不退稿。歡迎采用E-mail投稿,本刊在收到稿件后會立即發送收稿回執,所有來稿的審稿周期將控制在30天以內,其中技術類和信息類稿件審稿周期將不超過7天,如逾期未收到稿件處理意見,請及時來電或發送E-mail查詢。在此期限內,切勿一稿兩(多)投。
3.5本刊對來稿在必要時可進行壓縮及修改,如不愿改動者,務請在來稿時聲明。
3.6來稿請注明其相關研究課題或資助項目的正式名稱及編號,有多項者請依次列出。例如,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9637050);“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5-20-74)。來稿還須注明第1作者姓名、出生年份、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位和聯系電話(含區號)、E-mail地址,如有通訊作者,還須注明通訊作者的聯系電話和E-mail地址,并由作者所在單位審查、簽章。
3.7文題若涉及新組合、新成果(尤其是“選育選配”、“繁殖制種”、“栽培技術”、“新組合”和“簡訊”等欄目文章),須隨稿附上該品種的審定證書或該成果的鑒定證書復印件。文章發表后,如獲各種獎勵或論文之研究項目獲獎,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等情況,望作者能將有關信息及時反饋給本社,并附上有關證書復印件。
特別說明:以上雜志信息是雜交水稻雜志社官方的基礎信息,本站僅協助已授權的雜志社進行在線雜志訂閱,非雜交水稻雜志社官網,直投的朋友請聯系雜交水稻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