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與社會發展》創刊于1995年,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學主辦、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承辦的理論法學專業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本刊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吉林省一級期刊”、“吉林名刊”,被“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本刊是面向實踐的學術理論期刊,融學術性、實踐性、參與性為一體。
《法制與社會發展》本刊既關注對理論前沿、熱點問題的探討,又注重對法律理論的重新闡發和解釋;既把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為終極關懷,同時又關注法學學科建設,努力把為實踐提供理論服務與推動學科建設密切地結合起來。《法制與社會發展》期刊的影響因子一直居于全國法學類期刊前列。
《法制與社會發展》連續三屆榮獲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2011)、北大核心期刊(2008)、北大核心期刊(2004)。
一、《法制與社會發展》編輯部是《法制與社會發展》唯一合法稿件編審機構;除此之外,本刊未委托其他任何網站接收稿件;也沒有授權其他任何機構及個人為本刊組織稿件。
二、在線投稿后,勿再向編輯部郵寄書面稿;通過書面形式投稿的,稿件須寄給本刊編輯部,勿寄給編輯個人。
三、發表于本刊的文章其版權屬于《法制與社會發展》編輯部。對本刊發表的任何文章進行轉載、摘登、翻譯或集結出版,均須事先征得本刊編輯部的許可。
四、發表于本刊的文章其所體現的觀點均屬于作者個人,不代表本刊編輯部及刊物主辦、承辦單位的觀點。
五、本刊為理論法學專業學術期刊,強調文章具有鮮明的理論性。本刊不刊發以下類型的文章:單純介紹制度實踐或理論觀點的文章;書評;關于國外(境外)學術刊物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的譯文;會議綜述;學術綜述。
六、來稿必須是原創性學術作品,不違反國家法律政策,嚴格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凡存在剽竊、抄襲內容,存在版權爭議,一稿多投的文章,一律不予以采用。
七、投至本刊的稿件,須按照匿名審稿制度的要求,將作者的姓名、單位、職務職稱、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郵箱、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全部放在與正文內容相獨立的首頁,正文中不能透露作者任何個人信息。
八、稿件須為word格式,不接受其他格式的投稿;稿件注釋和參考文獻的體例須符合本刊要求。
九、稿件須附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應簡潔客觀地反映論文主要內容及觀點,不能使用諸如“本文認為”、“筆者認為”等表述,也不能使用“論文對……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這種模糊的、不能體現論文主要內容及觀點的用語,字數在300字以內。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要內容及觀點的詞或詞組,數量為3至8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
十、本刊審稿總期限為3個月,包括初審、雙向匿名外審、編輯部會議終審三個階段。作者投稿3個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的,可對稿件自行處理。
十一、本刊對投稿實行一事不再理原則,未通過評審(包括初審、外審、終審)的稿件不再安排評審。
十二、由于版面限制,本刊保留在尊重作者基本觀點的前提下對被采用的稿件進行文字上的修改和刪減的權利。
十三、由于編輯部人員有限,并按通行慣例,來稿一律不退,也不保證對每一篇稿件均提供詳細的評審意見。
十四、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費,也不收取其它費用;對于被采用刊發的稿件,本刊將按相關標準向作者支付稿酬。
特別說明:以上雜志信息是法制與社會發展雜志社官方的基礎信息,本站僅協助已授權的雜志社進行在線雜志訂閱,非法制與社會發展雜志社官網,直投的朋友請聯系法制與社會發展雜志社。